腐蚀磨损
在摩擦过程中伴有腐蚀作用的一种磨损。金属件表面在液体﹑气体或润滑剂中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形成较易被磨损或剥离的腐蚀產物﹐在摩擦过程中腐蚀產物被剥离﹐暴露出的新的金属面又进入新的化学反应﹐如此交替出现腐蚀和磨损而使材料损失。腐蚀磨损的破坏作用大大超过单纯的腐蚀或磨损。一般金属洁净表面与空气接触后生成氧化膜﹐多数金属表面氧化膜的厚度为0.01微米。当磨损速度低於氧化膜厚度的增长速度时﹐氧化和磨损尚不相互促进﹐膜层可起保护作用。当磨损速度超过氧化速度﹐腐蚀磨损便变得剧烈。但氧化膜又不宜过厚﹐否则易於脆性断裂﹐形成硬的氧化物磨粒﹐使磨损加速。腐蚀磨损与环境﹑温度﹑滑动速度﹑载荷和润滑条件有关﹐相互关係极为复杂。如内燃机
轴承[轴承:轴承(“Bearing”,日本人称“轴受”)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也可以说,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的机件。]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在润滑剂中工作也常会出现腐蚀磨损。在特殊介质中工作的选矿机械和化工机械等的零件更常出现严重的腐蚀磨损。防止腐蚀磨损应从选材(如用不锈钢和耐蚀合金等)﹑表面保护处理﹑降低表面工作温度和选择适当的润滑剂等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