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线针轮减速机维护检修规程 检修方法 5.1 拆卸 5.1.1 程序 5.1.1.1 拆下润滑油泵(仅立式减速机)。 5.1.1.2 拧开机座底部油塞,放净润滑油。 5.1.1.3 松开紧固螺栓,分开机座部分与针齿轮部分。 5.1.1.4 取出轴销套。 5.1.1.5 拆下转臂前端的挡垫,取出摆线齿轮Ⅱ。 5.1.1.6 取出转臂及其
轴承[轴承:轴承(“Bearing”,日本人称“轴受”)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也可以说,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的机件。]组合件。 5.1.1.7 取出隔离环和摆线齿轮Ⅰ。 5.1.2 拆卸摆线齿轮时,切记其断面标记字头的位置。 5.2 针齿壳、针齿销 针齿壳销孔与针齿销配合,如过松或产程裂纹,需要更换针齿壳。 5.3 隔离环 隔离环如发生磨损(表面有磨伤),需经研磨或磨削方法修复,严重磨损需更换。 5.4 转臂轴承 转臂轴承如发现有损坏或轴承支撑架损坏则需更换,更换转臂轴承必须采用专用拆卸工具拆卸轴承。 5.5 销套 对个别磨损严重的销套,可采用磨削外圆(磨削尺寸消除原磨损痕迹为准)的方法修复。 5.6 漏油 漏油缺陷要求更换密封圈来修复。 5.7 装配 5.7.1 装配前,清洗箱体内腔和各零件,对滚动轴承涂以润滑脂。 5.7.2 装配按拆卸的相反程序进行。 5.7.3 装配时切记两个摆线齿轮的标记字头(互成180°对成或上下重合)。 6 检修质量标准 6.1 摆线齿轮 6.1.1 更换的齿轮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针齿中心圆直径De≤270mm为GCr15轴承钢,De>330mm为GCr15SiMn轴承钢,不允许用低于GCr15轴承钢的其他材料代用; b. 硬度为HRC58~62 c. 金相组织为隐晶马氏体+结晶马氏体+细小均匀渗碳体(马氏体≤3级)。 6.1.2 摆线齿轮柱销孔相邻孔距的公差δt2,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mm
D2 150 180 220 270 330 390 δt2 0.042 0.050
0.060 6.1.3 摆线齿轮与轴承配合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造度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部位 尺寸精度 Ra值μm 与轴承配合孔 H6 ≤0.8 6.1.4 齿面不得有毛刺、裂纹、胶合伤痕及点蚀伤痕。
6.1.5 如转臂轴承的滚动轴承用2000型(GB288)滚动轴承代用时必须保证摆线齿轮的轴承配合孔同转臂轴承的配合间隙符合: a. 孔径D0≤60mm时,间隙≤0.05mm,配合间隙允许极限0.10mm。 b. D0>60mm时,间隙为0.05~0.08mm,配合间隙允许极限0.13mm。 6.2 针齿壳 6.2.1 更换的针刺壳的材料为不低于HT200灰铸铁,并进行人工时效处理。 6.2.2 针齿销孔相邻孔距的公差δt1,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D2 150 180 220 270 330 390 δt2 0.04 0.05 0.06 0.07 6.2.3 主要尺寸精度和表面粗造度应符合表5规定。 表5
部位 尺寸精度 Ra值μm 针齿销孔 H7 ≤1.6 与端盖配合的孔 ≤
3.2 与机座相配合的止口外圆 H6 6.2.4 针齿销孔磨损后孔的容许上偏差值见表6。 表6 针齿销孔直径 容许上偏差 ≤10 0.030 >10 0.037 6.3 输出轴 6.3.1 更换的输出轴的材料为45#钢,并经调质处理,硬度为HB187~229。 6.3.2 轴与轴颈不得有裂纹,毛刺、划痕等缺陷。 6.3.3 尺寸精度和表面粗造度应符合表7规定。
表7 部位 尺寸精度 Ra值μm 与轴承配合的轴颈 K6(D2≤450mm) js6(D2≥550mm) ≤1.60 轴承孔 G7 ≤3.2 销孔
R7 6.4 转臂(偏心套) 6.4.1 更换的偏心套的材料为45# 钢,并经调质处理或正火处理,硬度为HB170~217。 6.4.2 偏心距的极限偏差应不超过±0.02mm。 6.4.3 形位公差应符合表8规定值。 表8 部位及形位公差名称 精度等级不低于 两外圆的圆度 6级(GB1184—80) 内孔的圆度 7级(GB1184—80) 6.5 机座 6.5.1 更换的机座的材料为HT200灰铸铁,应进行人工时效处理。 6.5.2 机座不得有裂纹、砂眼、同针齿壳结合面应平整光滑,保证装配严密。 6.6 针齿套与针齿销
6.6.1 更换的针齿套与针齿销的材料为GCr15轴承钢,经淬火并回火硬度为HRc58~62。 6.6.2 表面粗造度:外圆,Ra值不大于0.80μm;内圆,Ra值不大于1.6μm。 6.6.3 表面不得有毛刺、裂纹、划痕及胶合伤痕等缺陷。 6.6.4 针齿套与针齿销的配合间隙应符合表9规定。 表9 mm
针齿套外径 针刺销直径 间隙标准 使用极限 ≤14 ≤10 0.083 0.13 14~35 10~24 0.100 0.15 >35 >35 0.119 0.17 6.7 柱销套(输出轴销套)与柱销(输出轴销)。 6.7.1 更换的柱销、柱销套的材料为GCr15轴承钢。淬火并回火后硬度HRC58~62。 6.7.2 表面粗造度:外圆,Ra值不大于0.80μm;内圆,Ra值不大于1.6μm。 6.7.3 表面不得有毛刺、裂纹、划痕及胶合伤痕等缺陷。 6.8 骨架式橡胶油封 6.8.1 输入轴选用PG型或SG型高速骨架式橡胶油封;输出轴选用PD型或SD型低速骨架式橡胶油封。 6.8.2 更换的油封材质应具有良好的耐油性,油封的边唇应锐利而平滑,张开后有足够向径向力,腰部要柔软而富有弹性,弹簧要拉力适度。 6.8.3 油封不允许有老化、皱纹、裂纹等缺陷。 6.9 装配前应检查O型密封圈表面光滑和直径尺寸均匀度合格,表面无划伤、裂纹。 6.10 密封衬垫 6.10.1 各结合面所用的密封垫圈、浸渍衬垫纸或耐油橡胶垫,要求耐油性好,表面光滑。
6.10.2 浸渍衬垫纸板自由状态厚度为0.8mm,压缩后的厚度应为0.5mm,并表面平整,无飞边及毛刺。 6.11 主要零件的配合 主要零件的配合,符合表10要求 表10 相配合零件名称 配合级别 针齿壳与针齿销 H7/h6 针齿条与针齿销 D8/h6 针齿壳与端盖和机座 H7/h6 柱销与柱销套 R7/h6 输出轴与紧固环 H7/r6 7 试车与验收 7.1 试车前的准备 7.1.1 按下列要求做好润滑工作: a. 润滑油(脂)质、油量符合说明书要求; b. 润滑的关键部位是转臂轴承。 7.1.2 检查零、部件完整,各连接螺栓紧固。
7.1.3 手动盘车无异常。 7.2 试车 7.2.1 空载试车 7.2.1.1 空载试车时间不少于4小时。 7.2.1.2 试车须符合下列要求: a. 各连接件、紧固件不得有松动现象; b. 各密封处,结合处不得有渗油及漏油现象; c. 减速机运转平稳正常、无冲击、振动及不正常声响,机体振幅小于0.03mm。 d. 油泵工作正常,示油器显示油流清晰,油路畅通。 7.2.2 负载试车 7.2.2.1 分别按额定载荷的50%、75%及100%三个阶段逐步加载,三个加载阶段均不少于2小时,每段温升应稳定。 7.2.2.2 负载试车总时间不少于24小时。 7.2.2.3 负载试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额顶转速及萼定载荷下,最高油温不得超过80℃,电流不得超过电动机规定的额顶电流; b. 减速机运转应平稳正常,不得有冲击、振动和不正常声响,机体振幅应小于0.08mm。 7.3 验收 7.3.1 检修记录、试车记录完全、正确。 7.3.2 机器外观及检修质量合格。 7.3.3 试车符合7.2.1及7.2.2则通过验收。 8 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 8.1 维护要点 8.1.1 本机应工作在环境温度为-25℃~40℃内,若环境温度较高,应采取通风措施或用石棉板隔热。 8.1.2 润滑 a. 重点做好处于高速重载下工作的转臂轴承的润滑,应定期加油,检查油位,严禁无油运转。 b. 推荐用50号机油或与其性能相近的其他润滑油,对于18.5KW以上的减速机,可选用极压工业齿轮油; c. 切忌有腐蚀性及不洁物混入油中; d. 换油周期:最初运转200小时进行的一次换油,每天工作10~24小时的3月换一次油,每天工作不足10小时的6月换一次油,采用润滑脂的,每6个月换一次油;工作环境超过35℃及高湿度或周围有活动性气体的,换油周期缩短一半。 8.1.3 检查各部位温度、振动和密封,若发现异常,则应停车处理。 8.1.4 检查示油器油流情况,判断油泵工作状态。 8.1.5 经常倾听机器声响,若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8.1.6 工作电流不能超过电动机规定的满载电流。 8.1.7 检查、紧固各部位螺栓。 8.1.8 保持设备整洁及周围环境卫生。 8.2 常见故障处理 常见故障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