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快速报价可来图加工
购物车0

最新加入的商品

您的购物车中暂无商品,赶快选择心爱的商品吧!
扫描

我国制造强国的核心:工业软实力建设行业

2016-03-04 浏览量 911

我国制造强国的核心:工业软实力建设行业

何谓工业软实力?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工业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以知识、信息、技能和文化等核心要素为基础,以工业精神、价值理念、制度环境等为重要支撑,以工业创新能力、质量和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国际规则主导权等为基本呈现,体现一国工业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控制力和产品吸引力的关键能力。


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在制造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装备、能源效率、资源利用等硬实力方面,还体现在以设计、专利、品牌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以及管理和服务水平、工业文明等软实力方面。应高度重视软实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抓住数字化革命的机遇,注重知识、信息、数据、文化、制度等软实力核心要素的创造、开发、整合与运用,以软实力建设带动硬实力提升,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应高度重视软实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抓住数字化革命的机遇,注重知识、信息、数据、文化、制度等软实力核心要素的创造、开发、整合与运用,以软实力建设带动硬实力提升,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工业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关键内容


与硬实力建立在有形资产基础上不同,工业软实力以知识资产、人力资本、信息要素、管理理念、工业精神等无形资产融入工业经济运行中,进而衍生出设计、专利、版权等创新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品牌、服务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制造业硬实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不以强大的软实力为重要支撑。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后,通过培育崇尚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业精神,将规范管理引入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环节,崛起了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逐渐塑造了“德国制造”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国际声誉。美国20世纪初形成的福特大规模生产方式和泰勒管理方式,成为具有全球制造业标志的两个基本性创新,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日本二战后,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和实际,探索出以丰田精益管理为代表的日本管理模式,成为日本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率的源泉。尽管随着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这些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今天我们看来,正是由强大的软实力支撑的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和产品吸引力,使得这些国家始终保持全球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作为软实力核心构成要素的知识资本,是促进制造业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研究提出,知识资本或称无形资产,在现在经济的固定资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长,生产对实体设备的依赖会越来越少,无形资产将决定生产的未来。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是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强化知识资本的价值创造与整合运用,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提高产品使用和服务效能,促进资源和环境友好,能够有效带动制造业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效率提升,无疑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新一轮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使得以大数据为核心资产的软实力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近年来,主要制造强国及企业纷纷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作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速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如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4.0、智能服务世界战略计划、新工业法国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加速创新应用,材料、设备、产品和用户之间可以实现在线连接和实时交互,数据资源进一步整合,数据的价值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定制化服务、电子商务、在线支持等各环节得到强化,制造业整体价值创造能力也将借助网络和数据的力量得到全面的提升。我国应进一步强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大数据、软件、互联网等“软”服务融入制造强国建设全过程,加快数据驱动型经济发展,以软实力建设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我国工业软实力存在的短板


创新资产开发和转化能力弱。从申请和授予的国际专利合约看,我国虽然总量上增长较快,但每百万人口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不小差距。2013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受理中国专利占2.7%,而加拿大、德国、日本、美国分别占到2.8%、6.3%、19%、50.1%。从重要技术领域专利集中度看,我国在光学、发动机、运输、半导体、基础通信程序、音像技术、医学技术等7个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看,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有29个,美国为232。此外,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较为普遍地存在重硬轻软、少创新和轻设计等问题,往往导致产品功能性和用户体验度不够,这也是我国许多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部分消费品出现群体性外购的重要原因。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企业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精益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尚未得到真正普及,在管理覆盖面、规范性,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我国工业库存率为9.4%,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库存率普遍小于5%;我国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少于20%,而发达国家多于50%。管理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企业成本、客户反应速度,影响企业生产运行的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方式变革的能力不足。信息和数据作为未来制造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在我国制造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方面普遍显得不足。虽然海尔、联想等行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比较高,但多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停留在2.0、3.0阶段,能够开展网络众包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应用的企业少之又少。目前GE、西门子等国外企业已经基于较为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进行生产设备之间的互联、设备和产品之间的互联、产品之间的互联与集成等方面的探索,引领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模式创新,而我国制造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的联网程度较差,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进行数据资源整合与创新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恐难以参与国际先进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


制造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部分交叉学科领域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严重短缺等。尤其是广大一线制造业工人目前普遍存在信息化素养不高的问题,难以适应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


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需要倡导。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体现了制造业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这其中包括了质量观念、诚信精神、匠人精神、合作理念、契约精神,等等。与老牌制造强国所形成的“专注”、“标准”、“精密”、“耐用”等工业文明相比,我国一些制造业领域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突出,加之质量标准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一些中国制造的产品被贴上“价廉质低”、“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标签。


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的建议


(一)顺应“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变革的趋势,积极探索形成智能化生产和服务方式。未来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将是基于智能化产品和装备,包括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方式在内的生态系统竞争。应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和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两个IT的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构建智能化新型生产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重点推广定制化服务、远程运营维护、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制造等创新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


(二)完善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激励创新资产开发和成果转化。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相关政策措施,支持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完善与研发、设计、应用等不同阶段相适应的融资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支持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各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工业设计基地,以工业设计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功能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趋利避害,加强诚信秩序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包括数字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健全创新和设计成果激励保护机制。


(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形成适应于信息时代的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打破传统等级管理制度,建设开放的平台模式,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加强对制造过程中大量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有效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结构化分析,使其为新产品开发、效率改进和服务延伸创造更大的价值。政府牵头建设一批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加强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认证认可一体化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实施中国制造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四)把人的素质的提升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加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借鉴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双元制”职教模式试点示范等工作,重点提高技能人才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美学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五)传承和弘扬工业精神,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弘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精神,加强技术诀窍、传统工艺的传承。倡导契约精神,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氛围,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倡导合作精神和健康的竞争文化,鼓励制造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支持制造资源共享,探索网络协同制造、云制造等创新模式,促进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鼓励企业专注于比较优势领域,催生更多的隐形冠军。推动中国文化与中国制造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中国设计、中国产品和中国服务;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工业文化的内涵。


(六)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改善中国制造形象。认真总结高铁、核电等中国制造对外宣传推广的经验做法,增加投入,打造更多的中国名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对中国制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推介,增强中国制造的吸引力。在重视政府间沟通的同时,更加重视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和企业间的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


        内容:中国经济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安昂商城(www.vipdo.cn)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安昂客服电话:400-09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