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快速报价可来图加工
购物车0

最新加入的商品

您的购物车中暂无商品,赶快选择心爱的商品吧!
扫描

“机器换人”为谁敲响警钟?

2016-03-14 浏览量 1775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称,到2020年,科技的发展将导致15个主要国家的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净损失逾50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国以及美国。有统计指出,这15个主要经济体的劳动力数量占到了全球整体劳动力数量的约65%,意味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五年将导致全球约上千万人失业。
        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也许会第一时间想到近年来屡被提及的“机器换人”。事实上,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应用增长态势,也的确是当前普遍趋冷的工业领域中一个不可多见的亮点。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应用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否在于替换掉现有工人的岗位?而对于工人来说,是否在短期内面临着被工业机器人“取代下岗”的危机?
        笔者认为,尽管“机器换人”的叫法已经出现了好几年,但是目前指望工业机器人在短期内大量代替工人仍有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在国内,制造型企业在工业机器人系统的采购和投运上需要付出的成本仍不可小视。依靠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积累成本优势,在当前一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长期过程,而非立竿见影的“快钱”,对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长远规划。
        此外,尽管工业机器人一向被视为“智能设备”的典型,但从原理上说,其“智慧程度”和已实现自动化的一般生产设备相比并无本质差别,至少现时还很难实现系统设计、改造和维护的“无人化”。在当前市场需求变化加快的趋势下,工业机器人系统不太可能靠一劳永逸的设置和调试满足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而势必对企业的专业工程设计及设备维护人才提出较高要求,这也是企业必须要打好“提前量”的工作。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产生一种错觉,即由于以上这些局限因素的影响,很多工人得以暂时免于在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下迅速遭遇失业,这仿佛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机器换人”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可能也恰恰在于此——人们应该认识到,有可能导致劳动力失业的根本原因,实际是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引发的劳动力结构转变的需求,而并非工业机器人本身,这是一种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同样预计到,通过裁汰、自动化或去中介化的方式可能将减少710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也有210万个工作岗位将被创造,其主要集中在更为专业的领域,例如计算机、数学、建筑以及工程。这些新工作岗位的产生可以部分抵消工作岗位减少的负面影响。但如果不提前应对,我们未必能够摘取到这样的“岗位转化红利”。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路施瓦布指出的:“如果今天不采取紧急且有针对性的行动对短期转型进行规划并建设具有未来所需技术的劳动力,各国政府未来将不得不应对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社会的不平等以及消费人群日趋萎缩的商业环境。”
        换句话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在严苛的竞争下更加迫切地面临“机器换人”的需求,却发现由于人才储备、技术门槛、投资成本等阻碍,而难以切实地迅速推进,这才是广大中国制造型企业需要提前考虑和应对的警示。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